中關村街道“垃圾袋分離機器人”上崗啦
記者1月14日從北京海淀區中關村街道獲悉,該街道雙榆樹東里7號樓樓下的垃圾柜站里,最近安裝了一個“神器”——可自動給廚余垃圾破袋投放。載荷百余公斤,在百米以上高層建筑滅火,旋翼無人機實現了!
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科研項目《旋翼無人機在消防滅火救援領域中的應用》日前在鄭州通過驗收。該項目研發的國內首臺應用于消防滅火救援的115 kg 載荷縱列式雙旋翼燃油動力無人機,為百米以上高層建筑室外空間火災撲救和外墻保溫材料火災撲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為建設新青海奏響電網技術“最強音”
伴隨著2021新年的到來,“十四五”雄偉畫卷已經在華夏大地絢麗綻放。近日,從青海省總工會傳來喜訊:國網青海電科院設備狀態評價中心喜獲青海高原“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上海理工大學原創科研成果入選全球30項光學重大進展
1月13日,記者從莊松林院士團隊科研成果媒體交流會上獲悉,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詹其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光子學領域刮起光子“颶風”,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渦旋相位并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瞄準關鍵技術 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成立
深海裝備技術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保障。由江蘇省、無錫市和中國船舶集團聯合共建的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近期在無錫市正式成立。這是江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加快推動我國深海技術科學研究與發展海洋事業所推出的一個重大舉措。坦桑尼亞官員感謝中方幫助提高農業技術
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省長羅阿塔·薩納雷13日表示,感謝中方分享農業發展經驗,幫助坦桑尼亞提高農業生產率和產量。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提升低溫燃料生產保障能力
1月13日,記者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獲悉,該中心西昌發射場以新理念、新裝備、新系統打造的低溫燃料生產廠房交付使用。這標志著西昌發射場低溫燃料生產保障邁上新臺階。國產芯片再現重大突破 全球首款RISC-V AI單板計算機發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越來越不遺余力賦予計算機、機器人或各種智能設備優質性能,使之應用于越來越多新興的場景。集成電路作為本土供應鏈的代表行業,對推動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至為關鍵。我國突破頁巖氣三層立體開發技術
據中國石化最新消息,歲末年初,國內首個頁巖氣三層立體開發評價井組——涪陵頁巖氣田焦頁66號擴井組的4口氣井連續試氣獲高產,各井測試產量合計達67萬立方米 天,實現了氣田“十四五”良好開局。我國唯一高空高速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首飛成功
記者13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獲悉,高空高速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WJ-700”,于1月11日圓滿完成首飛試驗。保障最北高鐵安全運行的那些“硬核科技”
1月12日,在黑龍江省亞布力林業局虎峰嶺上的哈牡高鐵10號信號中繼站內,一臺高約1 5米的室內輪式巡檢機器人正在按預設的路線自動行進,由高清攝像頭組成的“眼睛”逐一掃過機柜里的信號設備,形成視頻、圖片信息,傳到幾十公里外的調度中心,由專業人員分析監看。接駁順暢、快慢自如,北京房山打造長陽綠色精品慢行系統
近日,經過京良路輔路長陽段的行人會發現,在每個大路口都能看到紅色的自行車道。記者了解到,這是北京市房山區以長陽作為試點進行的慢行系統改造。疫情反復,“閃測”方艙為檢測加速
1月6日,石家莊在全市范圍內啟動核酸全員檢測,7日上午9時,一臺搭載著全球領先技術30分鐘核酸檢測系統的 “閃測”方艙準時停靠在石家莊金域醫學實驗室前,旋即投入使用。科特派田間推廣抗凍技術 福建漳州減損上億元
1月8日,記者從福建省漳州市科技局獲悉,在冷空氣來臨前,為防范低溫災害,減少災害損失,該局及時啟動應對工作,發動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趕赴田間地頭,指導掛鉤企業、合作社及農戶做好防寒防凍工作。新型堿基編輯器 在微生物中實現任意堿基編輯
作為基因組編輯前沿技術,無需產生DNA雙鏈斷裂,也無需供體DNA的參與,實現靶位點的精準點突變,已成為基因編輯的重要研究方向。
排行
- 全部/
- 本月